2022年最后一個月,新的變化和期待正在發生。
“新十條”發布,疫情防控面臨新形勢新任務,真正的大考剛剛開始。
2022年,我們每個人都在努力直面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對于廣大的市場主體來說,尤其考驗韌性,他們要應對的不只是個體的生存生活,還有一大群人乃至一個行業的永續發展。
我們從不缺乏穿越周期、向上而行的信心和勇氣,對于企業來說,“社會責任”就是他們面向未來的“錨點”。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上,扎根于不同領域的企業和企業家們逐風踏浪向前。
自2005年起,由中國新聞社、《中國新聞周刊》創辦的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論壇,一直致力于推動社會責任理念在中國的普及和發展,推動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的進化。
2022年是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論壇的第18年。因為疫情原因,論壇以“致信心:責任驅動未來”為主題,攜手政產學研各方,進行了一系列的訪談和視頻分享。
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主任,原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企業是推動可持續發展的主力軍,社會責任是企業家精神的重要內容,也是企業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從金融角度看,我國資本市場也較早引入了社會責任概念。早在本世紀初,滬深交易所先后發布《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指引》《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指引》等文件,倡導上市公司承擔社會責任。
近年來,基于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效益的ESG責任投資理念逐漸成為全球趨勢,相關的制度規則不斷完善。與此同時,關于社會責任的討論始終沒有停止,特別是在當前紛繁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中,有人認為強調社會責任會影響企業發展,有人質疑ESG評價體系不夠完善等等。隨著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建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穩步推進,ESG理念勢必將成為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主動選擇。
尚福林對本刊強調,社會責任不是簡單的公益活動。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社會責任同樣關乎經濟社會影響和企業自身發展,責任不應當視為企業的負擔。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往往意味著收獲更好的經營環境和更多的資源支持。從實踐看,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最終會以品牌形象、資本投資等形式獲得反哺。踐行ESG可持續發展理念,是為了實現企業與經濟社會共同進步,應當融入企業經營決策,而不應當視為與經營主業相割裂的附庸。責任也并非毫無回報的奉獻,踐行ESG理念所產生的社會效益與財務回報之間并不排斥。從長遠看,可以讓資本在綜合環境、社會責任、公司治理這些變量后,實現投資收益和社會價值的效益最大化。
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如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系統性變革,尚福林認為推廣踐行ESG理念同樣需要久久為功:一是注重理論探索與實踐應用相結合。ESG理念不應只停留在概念上,不僅要有共識,更要付諸行動。需要進一步完善ESG信息披露制度、構建科學的ESG評價體系,讓投資機構有效提升ESG 投資能力,讓企業有效改善自身ESG 績效表現。
二是注重外部約束與內生驅動相結合。在金融領域,多項關于綠色信貸、環境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規范性文件已經出臺,強化了外部約束。更重要的,還是要讓企業真正意識到,只有獲得廣泛的社會認同,才能生成更強的持續發展動力。要把ESG理念內化為自身的主動選擇,實現自身發展與促進經濟社會效益的良性互動。
三是注重國際標準與中國特色相結合。ESG理念起源于國外,而中國ESG體系建設在探索與國際標準接軌的同時,更應當充分考慮中國國情與本土特點,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發出中國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