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最后一個月,新的變化和期待正在發生。
“新十條”發布,疫情防控面臨新形勢新任務,真正的大考剛剛開始。
2022年,我們每個人都在努力直面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對于廣大的市場主體來說,尤其考驗韌性,他們要應對的不只是個體的生存生活,還有一大群人乃至一個行業的永續發展。
我們從不缺乏穿越周期、向上而行的信心和勇氣,對于企業來說,“社會責任”就是他們面向未來的“錨點”。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上,扎根于不同領域的企業和企業家們逐風踏浪向前。
自2005年起,由中國新聞社、《中國新聞周刊》創辦的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論壇,一直致力于推動社會責任理念在中國的普及和發展,推動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的進化。
2022年是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論壇的第18年。因為疫情原因,論壇以“致信心:責任驅動未來”為主題,攜手政產學研各方,進行了一系列的訪談和視頻分享。
十三屆全國政協原副秘書長、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副主席郭軍高度評價了中國新聞社、《中國新聞周刊》十八年關注企業社會責任的擔當與堅持,也指出當下企業生存發展的艱難困境。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交織疊加的形勢之下,企業應如何迎接挑戰?郭軍給出的答案是“信心與擔當”。
信心來自信念和眼界。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已經開啟,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和五大特征決定,企業可以近距離地擁抱超大規模的多元消費市場,多維度地選擇高性價比的勞動力資源,極便捷地融入十分完整的全球化產業鏈,全方位地享用便捷高效的優質基礎設施,更有一帶一路搭建的廣闊天地。高質量發展本身就開辟了更多的新市場,有信心的企業早已行動起來。引人注目的卡塔爾世界杯上,盧賽爾主球場、新能源大巴車、太陽能發電站、各類義烏商品等,大量中國企業和中國元素走進了世界杯,走向了全世界。助力擴大中國影響力,也是中國企業的時代擔當。
信心還來自信息和責任能力。郭軍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企業管理者對世界的、中國的發展大勢和優劣要了解,各國各地、各行各業的發展狀況和規則要知曉,市場的、科技的發展情況和新機要了然,在此基礎上要有分析研判能力和正確的責任決策能力。就如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會有成本的增加,不能開空頭支票,但也并非都要捐款。企業困難時少減薪少裁員也是履行社會責任的一種方式,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企業均有對責任的考量空間。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履行社會責任對企業長遠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正面、促進的作用,不僅事關企業的美譽度、誠信力,更是企業面對復雜環境的利器,這也是社會進步、企業發展的大趨勢?梢哉f,在高質量發展的語境下,不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活不好”、“不好活”。
郭軍對本刊強調,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時代;仡欉^去,我們看到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從自發到自覺,從功利到共益的深刻變化。憧憬未來,關注國家、民族命運,關心經社、環保發展,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才能更好地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