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最后一個月,新的變化和期待正在發生。
“新十條”發布,疫情防控面臨新形勢新任務,真正的大考剛剛開始。
2022年,我們每個人都在努力直面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對于廣大的市場主體來說,尤其考驗韌性,他們要應對的不只是個體的生存生活,還有一大群人乃至一個行業的永續發展。
我們從不缺乏穿越周期、向上而行的信心和勇氣,對于企業來說,“社會責任”就是他們面向未來的“錨點”。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上,扎根于不同領域的企業和企業家們逐風踏浪向前。
自2005年起,由中國新聞社、《中國新聞周刊》創辦的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論壇,一直致力于推動社會責任理念在中國的普及和發展,推動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的進化。
2022年是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論壇的第18年。因為疫情原因,論壇以“致信心:責任驅動未來”為主題,攜手政產學研各方,進行了一系列的訪談和視頻分享。
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司長歐曉理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黨的二十大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沒有堅實的物質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企業是經濟發展的直接推動者、社會財富的直接創造者,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企業”這個關鍵詞前后出現了20次之多,充分說明了我國廣大企業肩負著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責任。
歐曉理著重從推動教育科技人才發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建設人民美好生活三個方面強調了企業的主體責任作用:一是要發揮企業推動教育科技人才發展重要主體作用,為現代化建設強化人才支撐。黨的二十大首次在黨代會報告中將教育、科技、人才統籌部署、集中表述,進一步強調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企業是科技創新和人才使用的重要主體。教育是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近年來,社會發展司將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作為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有機銜接的重要途徑,建立產教融合型企業制度和激勵政策,持續加力推動企業成為重要辦學主體。國家先后布局建設集成電路、儲能技術、生物育種、醫學攻關等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培育超過4600家產教融合型企業,越來越多的企業成為培養創新人才、支撐高質量發展的人才“工廠”。企業應發揮貼近市場需求、貼近技術創新、貼近生產實踐的優勢,與職業院校、高等學校加強課程共建、師資共享、基地共用,深度參與人才培養,實現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與自身持續發展相互促進、有機結合。
二是發揮企業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重要主體作用,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歐曉理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我國現有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67億人,今后老年群體的規模和比例還將繼續上升,人口老齡化是今后較長一段時期我國的基本國情。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既造福國家社會,又惠及億萬家庭。據測算,目前我國銀發經濟總規模約5.4萬億元,占全球比重5.56%,與我國老年人口占全球老年人口20%以上相比,市場發展還有很大的空間潛力,未來服務3-4億老年群體的銀發經濟有望成為擴大國內需求、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耙焕稀边B著“一小”。近年來,社會發展司在推動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同時,加強人口發展戰略謀劃,調整優化生育政策,建立生育支持政策體系,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歐曉理期待廣大企業行動起來,積極參與推動養老服務業擴供給、提質量、促普惠;同時呼吁更多企業拿出關愛職工切實舉措,幫助解決育兒帶娃的后顧之憂,帶動全社會加快實現老年友好、兒童友好、生育友好。
三是發揮企業建設人民美好生活重要主體作用,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們黨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近年來,社會發展司堅持在發展中保障改善民生,制定出臺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持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生活服務補短板上水平,不斷推出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企業是國民財富的重要來源,社會就業的重要依托,既創造了社會財富之源,更提供了居民收入之源。中國現有4842萬戶企業,光民營企業就貢獻了全國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箵粜鹿诜窝滓咔橹,中國企業在物資保供、公益慈善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企業應積極響應就業優先戰略,面向共同富裕完善收入分配,參與社會公益服務,為職工提供更加全面的社會保障,讓每一名勞動者都能納入社會保障的“安全網”。
歐曉理對本刊表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投身社會建設,離不開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涌現出一大批有膽識、勇創新的企業家。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任何企業存在于社會之中,都是社會的企業。社會為企業家施展才華提供了舞臺,評價企業是不是一流企業、企業家是不是一流企業家,一條重要標準,就是能否真誠回報社會,切實履行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