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守護老人》這組封面文章時,我猶在和編輯討論,不知中國何時會“放開”?因為高危人群的免疫屏障還沒有建立起來,80歲以上老年人的疫苗接種率在今年8月以后幾乎沒有增長,加上近期疫情仍未現拐點,我們猜測“放開”或許還要等待數月。
沒想到,文章發表一天后,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在11月30日的座談會上就釋放出政策優化的信號。此后的一周,各地防疫政策大調整:從常態化核酸過渡到公共交通、公共場所取消查驗核酸陰性證明;封控范圍進一步縮小,密接、輕癥和無癥狀感染者被默許居家隔離……幾天內空蕩蕩的地鐵就恢復了早晚高峰。疫情三年之后,人們的生活正在回歸正常,但這種“正!笔俏赐瓿墒降,不少人對疫情的深層焦慮并沒有緩解。
我們看到,仍有人在寒風中排長隊做核酸,一些老年人找不到疫苗接種點,抗原檢測“一盒難求”,部分鄰居對陽性能否居家持不同看法。防疫政策調整,也讓醫生們頗為緊張,他們四處打聽何時會徹底“開放”,已經咬牙做好了硬扛的準備。此前一段時間,醫院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核酸檢測中,但更為關鍵的是重癥資源。
不得不承認的現實是,我們為向“放開”平穩過渡還需要做更多準備。據世界數據,走向“放開”有三個條件:一是60歲以上老年人至少達到85%以上的三針接種率,其中對最容易發展成重癥的80歲以上老年人,加強針接種率一般至少要達到90%以上;二是足夠的醫療資源儲備,比如ICU床位和抗病毒藥物;三是對公眾及時的宣導,減少恐慌,讓人們更加科學、理性地認知病毒的致病性和疫苗的安全性。
老年人的疫苗接種率是重中之重,而目前國內80歲以上老年人的加強針接種率只有40.38%。西方各國普遍以老年人疫苗接種率作為分階段放開的基本門檻,國內目前仍未見到“放開”的路線圖。就醫療資源而言,不僅ICU床位不足,更關鍵的分級診療還沒有做好,定點醫院里仍有大量的非危重感染者,香港今年2月的情形必須引以為戒。
這些問題都亟待解決。至少我們要清楚,哪些問題可在短期內解決哪些不行,在資源約束下隨著疫情走勢變化我們該如何應對。